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錫蘭:
海南島是很棒的取景地
努里·比格·錫蘭。本報記者 武威 攝
12月14日,努里·比格·錫蘭與國內多名青年導演交流。本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徐晗溪 孫婧 通訊員 丁琳碩
土耳其的四季更替、風土人情是他電影的詩句,也是他永遠說不盡的鄉(xiāng)愁。
他拍了8部長片,詩意的長鏡頭、慣用的留白的手法、文學性的臺詞對話,是他不變的電影風格,讓人們得以在沉默中窺見人生的真相。
他就是土耳其電影大師努里·比格·錫蘭。
12月14日上午,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論壇首個大師嘉年華論壇在三亞開講。論壇結束后,錫蘭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采訪,他表示,海南島的光影很特別,有很多不錯的取景地,他將利用在海南的時間,四處走走拍點素材,為以后拍電影做準備。
談自己
沒覺得自己是一個大師
“Merhaba(你好)!”聽到海南日報記者用土耳其語問好,錫蘭的目光立刻轉了過來,向記者微笑示意。他帶著一副黑框眼鏡,黑色polo衫外罩著一件藍色沖鋒衣,腳上穿著運動鞋,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看著既樸實又隨和。
“雖然我現(xiàn)在是在大師嘉年華論壇上,但是我沒覺得我是一個大師,我覺得我還是一個謙卑的學生。甚至還不知道電影的定義是什么,還要更深入地學習理解電影。”事實上,從1995年第一部短片《繭》入圍短片競賽單元起,錫蘭就成了戛納的???。
他并不高產,迄今共拍了8部長片。在《遠方》(2002)和《安納托利亞往事》(2011年)獲得兩次評委會大獎后,2017年,憑借影片《冬眠》摘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成為第二位獲得金棕櫚的土耳其導演。
在《冬眠》之前,錫蘭電影的氣質總是相似的,他習慣使用長鏡頭去拍攝戲劇性較少的事件。在他鏡頭下,雪花曾飄落在《小鎮(zhèn)》,飄向《遠方》,飄在《適合分手的季節(jié)》,《冬眠》的標題暗示著又一場大雪。對此,他認為他并不是刻意地追尋這種風格,只是想要努力描述他所看見、所感受到的世界。
談電影
喜歡文學多過電影
錫蘭電影的文學性特別強。他坦言,他非常喜歡文學,甚至喜歡文學多過喜歡電影,“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媒介,文學有它的優(yōu)勢,它可以讓你有更加自由的想象,而這是文學的一種優(yōu)勢。其實,模糊性也是電影的一種必備特質,這樣,電影才能表達更深層次的意義,才能夠更有效地觸發(fā)觀眾的想象力。”
俄羅斯電影和文學中的悲愴和憂郁,那種虔誠的宗教情懷,獨特的現(xiàn)實批判意識,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都深深地吸引著錫蘭。錫蘭也被稱為“土耳其的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是他喜歡的作家,塔可夫斯基也是他最欣賞的導演之一。
錫蘭認為,俄羅斯文學拷問人類靈魂深處,不只是他,全世界讀者都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即便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他也只改編過一部俄羅斯文學作品。“契訶夫的一篇短片小說,我把它改編成《冬眠》這部電影,其他電影中也有一些文學的引用,但不是完全改編,只有《冬眠》是改編自契訶夫的一篇小說。”錫蘭說。
談電影節(jié)
電影節(jié)有巨大影響力
電影節(jié)對錫蘭的電影事業(yè)和電影生涯意義非凡。他認為,電影節(jié)對一個地方的發(fā)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可以改變一個地方文化的“靈魂”,“我記得伊斯坦布爾電影節(jié)剛開始的時候,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盡管它沒有那么好,但是它的影響巨大,沒有那些跌跌撞撞的開始,也許我就不會成為一個導演。”
他在三亞看到一些有趣的場景,中國導演有各種條件拍攝優(yōu)秀的電影,只要利用好這些資源與素材。錫蘭表示他也有關注中國電影與首屆海南島電影節(jié),本屆電影節(jié)就有他喜歡的中國導演參加。
雖然12月14日才到三亞,錫蘭表示一下飛機,三亞就帶給他很多驚喜,他讓記者給他推薦三亞一些好玩的地方。他說,海南島的光影很特別,有很多不錯的取景地,他將利用在海南的時間,四處走走拍點素材,為以后拍電影作準備。
(本報三亞12月14日電)
責任編輯:周玉敏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wǎng)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wǎng)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