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3月30日消息(記者 袁玉龍 實習生 劉睿)3月28日,由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和海南省外事辦公室共同舉辦的外媒采訪活動繼續(xù)在海南展開。來自印度尼西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等11國的記者組成采訪團,先后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和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沉浸式體驗海南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教育開放新成果。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記者 袁玉龍 攝
上午,采訪團抵達海南疍家博物館。該館群占地約2萬平方米,建筑外觀形似“疍家帽”,四座場館相連,寓意疍家族群團結一心。館內序廳采用30×6米大屏打造沉浸式空間,三折幕影片生動展現疍家“生于南海、勇闖南海”的生活場景,左側雕塑定格疍家人闖海時的無畏瞬間。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記者 袁玉龍 攝
外媒記者不僅參觀博物館,還乘船前往水上漁村。斯洛文尼亞《勞動報》記者Mojca Pisek莫伊察?皮舍克興奮坦言:“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水上漁村,很不一樣的感覺,很有意思!”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記者 袁玉龍 攝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記者 袁玉龍 攝
斐濟廣播公司記者Nikhil Kumar尼基爾?庫馬爾則稱,斐濟同樣依賴海洋,疍家文化與斐濟有著相似之處,了解疍家人的發(fā)展歷程很有意義。
“從博物館里,能深入了解疍家人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他們延續(xù)水上生活傳統(tǒng),這讓我收獲頗豐。”印度尼西亞第六新聞網記者Winda Nelfira溫達·娜爾菲拉說道。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疍家博物館。記者 袁玉龍 攝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5G高速發(fā)展,陵水海歸小鎮(zhèn)借助短劇、游戲、跨境電商等實現文化出海。巴西247新聞網記者Guilherme Oblasser Paladino吉列爾梅?奧布拉瑟?帕拉迪諾表示,短劇在巴西也很流行,自己十分喜愛喜劇類短劇。伊朗《德黑蘭時報》記者Shahrokh Saei沙羅克?賽義認為,這里能滿足電影行業(yè)的潛在需求,制作成本較低。保加利亞《言論報》記者Tania Georgieva Glouhtcheva塔尼亞?喬治亞娃?格盧赫切娃則在這里體驗了表演的樂趣。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前往水上漁村。記者 袁玉龍 攝
下午,外媒記者來到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該試驗區(qū)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是海南自由貿易港13個重點園區(qū)中唯一以教育對外開放為核心使命的園區(qū)。目前,試驗區(qū)已簽約引進22所國內外高校,2022年開園辦學,獲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8個,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也已招生開學,在校師生超4000人。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記者 袁玉龍 攝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記者 袁玉龍 攝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記者 袁玉龍 攝
在試驗區(qū),來自蒙古、越南、印度尼西亞、北馬其頓的記者驚喜遇到本國留學生,雙方親切問候、深入交流。這一場景不僅展現試驗區(qū)在推動教育國際化方面的顯著成效,也進一步拉近了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記者 袁玉龍 攝
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外媒采訪團走進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記者 袁玉龍 攝
此次外媒記者海南行,通過親身體驗和交流,讓世界有機會了解海南疍家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海南在國際教育領域的創(chuàng)新實踐。未來,海南將繼續(xù)深化文化與教育領域的對外開放,搭建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