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

    向海而興 行走海南④|陵水:世代疍家 向新而行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wǎng)記者 杜倬荷

      在海南環(huán)島旅游公路陵水段新村港的潟湖內(nèi),有一條條木板拼接成框架,網(wǎng)格間搭起一棟棟木制房子,微微蕩漾在海面上。這些木房子被稱作“漁排”,錯落相連,鋪展綿延,有人在忙著捕魚,有人坐在船上品著咖啡望向遠處,有人則悠閑地躺在漁排上曬太陽,宛若一座海上田園。

      在海南環(huán)島旅游公路陵水段新村港的潟湖內(nèi),漁排錯落相連,鋪展綿延。記者李昊 攝

      造舟為屋 耕海謀生

      在漁排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yè)、退潮而歌,有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文化;他們采珠拾貝、撒網(wǎng)垂釣、耕海謀生。他們,就是疍家人。

      與陸地居民的房子不同,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僅是他們深耕大海賴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產(chǎn)工具,更是他們遮風擋雨世代居住的家。

      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僅是他們深耕大海賴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產(chǎn)工具,更是他們遮風擋雨世代居住的家。記者李昊 攝

      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僅是他們深耕大海賴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產(chǎn)工具,更是他們遮風擋雨世代居住的家。記者李昊 攝

      “從我記事起,我就生活在海上。”郭世仁出生于1940年4月,在他的記憶里,船就是他的家。聽父輩們說,最早在新村潟湖建疍家棚,是為了順應出海捕魚的實際需求,依水而居,是為方便自家的漁船泊靠。

      郭世仁回憶,早期的疍家棚非常簡陋,房子是蓋在水上的,一般都是傍岸臨水架設,底部以結(jié)實牢靠的松樹或椰子木頭為樁,直插水底,架好后用麻繩綁緊,搭成房屋的骨架;用同樣粗壯厚實的木料作屋子的橫梁,用椰子葉交叉編織而成的席片作外圍,棚頂以茅草覆蓋遮擋,削扁的竹片作門窗,臥室、廚房等房間就這樣分隔開來。為了方便人們登船、下船,便在房室前放置一根粗壯厚實的木板作通道。但有時遭遇大風大浪,這僅有的通道便會被大水淹沖,又需再重新制作,周而復始。

      碧波蕩漾的大海,孕育著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暗藏著各種危機,勇敢的疍家人一代一代在海上“討生活”。“在船上的日子很艱苦,洗碗都在室外洗,水很冰,有時下雨了還得冒著雨洗。”提起靠海為生的那段日子,郭世仁不禁心生感慨。海上的大風大浪也使靠捕撈為業(yè)的疍家人時刻受到威脅,如遇海浪掀翻漁船,遭遇海難,生命難以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

      身為疍家人的邢益詩還記得年輕時候和父輩們一起出海捕撈作業(yè)時的場景。“那時最害怕遇到臺風天,風從東北方來,沿著西南方向移動,風力極強,非常危險。”他仍清楚地記得,海上情況變幻莫測,當大風突然襲擊時,漁船隨浪顛簸,漁民隨時都有掉進海里的危險。

      但對于耕海謀生的疍家人來說,大風大浪于他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無論天多黑,浪多高,風多大,勤勞的疍家人都會一邊喊著“1,2,3,出海!”的口號,一邊義無反顧地向大海深處駛?cè)?。當看著成群的魚蝦蟹螺被一網(wǎng)打盡時,他們滿身的疲憊便會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滿心的歡喜。

      在海南環(huán)島旅游公路陵水段新村港的潟湖內(nèi),漁排錯落相連,鋪展綿延。記者李昊 攝

      以海為家 與海相伴

      “雖然出海的日子有時很無聊,但也習慣了,大海就是我的家 我離不開這里。”對于邢益詩來說,生活無非就分為出海的時候和回到漁排的時候。“出海捕撈時間長,有時一去就是半個月,那時海上沒信號,手機用不了,我們就唱疍歌打發(fā)時間。”

      海上生活單調(diào)枯燥,疍家人便將唱歌作為一種消遣方式,通過歌曲排解心中的一絲寂寥。由此,“疍歌”便應運而生。“疍歌”又稱“咸水歌”,是一種以粵語演唱的民歌。由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哼唱創(chuàng)作而來,不僅有贊美勞動與豐收,歌唱新生活,還有表達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訴說對親人的牽掛等豐富內(nèi)容。

      “不需要捕撈作業(yè)的時候就聽著大人們哼唱疍歌,心情會跟著變好,又重新充滿了干勁。”邢益詩笑著說,而自己最期盼的還是滿載而歸,回到漁排上的時候。

    疍家老漁民邢益詩走在自家漁排上。記者李昊 攝

      走進邢益詩家的漁排,只見里面空間雖小,卻五臟俱全:防腐耐水的平直木板搭建的居室,小小的客廳內(nèi)電視機、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旁邊被隔開的小空間是溫馨的臥室;居室前面的過道處是一個簡易廚房,冰箱、做飯工具一應俱全;洗手間設置在漁排邊上,長條形、開放式的屋檐下用上好的木頭制作地板,上邊放置了一個小臺子,裝著咖啡、茶葉等飲品,再擺上簡易桌椅,就成了邢益詩一家納涼的好地方。

      “這房子我已經(jīng)住了30多年了,現(xiàn)在讓我到岸上住會很不習慣。”邢益詩坦言,自己每晚早已習慣了伴著風聲浪聲入睡,也習慣了靜靜感受海浪波動時帶來的微微起伏感,一旦離了它們,就會睡不踏實。

      漁排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和疍家人的記憶一起,保存在時光里。“小時候我們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包往船上一丟,然后跳進水里玩捉迷藏。”“90后”郭玉光是第十代疍家人,也是陵水疍家漁排協(xié)會會長。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漁排就是一座獨一無二的水上樂園。

      “除了在水下玩捉迷藏,我和小伙伴還會拿上魚鉤坐在漁排上,比看誰釣到的魚多,釣到的魚還能帶回家當晚餐,可有意思了。”郭玉光說,不僅如此,他們還會聽長輩們唱疍歌,有時會跟著學,日子過得簡單又快樂。

      2021年初,第十代疍家人郭玉光牽頭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鄉(xiāng)村旅游專業(yè)合作社,承包了漁民的舊漁排,將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為底蘊、海洋元素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記者李昊 攝

      向海而興 向新而行

      如今,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郭玉光與自己的小伙伴陸續(xù)都下了船,上了岸,但在他的心中,仍裝著濃濃的疍家情。

      “爺爺時常告誡我,疍家人無論什么時候都是疍家人,千萬不能忘本。”郭玉光透露,大學畢業(yè)后自己便回到家鄉(xiāng),從父輩手中接手疍家漁排餐廳的同時,也開始創(chuàng)業(yè)。當問起為什么要回來時,郭玉光表示,許多年輕人都上了岸,疍家文化卻在慢慢流失,逐漸被人遺忘,自己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家鄉(xiāng)的景色如此美麗,文化如此獨特,不把它傳承好,總覺得對不起養(yǎng)育了自己的這片地方。”郭玉光如是說。于是,開餐廳、建民宿,讓游客們在品美食、逛美景的同時,能了解更多的疍家故事,主動走進疍家文化。

      2021年初,第十代疍家人郭玉光牽頭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鄉(xiāng)村旅游專業(yè)合作社,承包了漁民的舊漁排,將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為底蘊、海洋元素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記者李昊 攝

      2021年初,郭玉光牽頭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鄉(xiāng)村旅游專業(yè)合作社,承包了漁民的舊漁排,將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為底蘊、海洋元素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為當?shù)貪O民村民提供就業(yè)崗位。

      不僅如此,郭玉光還在民宿里打造了疍家陳列館,展示從各處收集而來的疍家物品,有漁網(wǎng)、木刨、墨斗、木鋸,還有傳統(tǒng)的疍家服飾、新村疍家民歌選集,以及多年前的老照片等,皆映射出疍家歷史及生產(chǎn)生活日常。

      “館內(nèi)所有藏品都是從疍家漁民手中收集而來,希望能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到疍家文化,感受到疍家人的勤勞和智慧。”郭玉光說,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海域生態(tài)整治的需求,民宿也在不斷向“新”而行,增添吸引力,例如在這里,游客可以身著傳統(tǒng)疍家服飾當回疍家人,也可跟著傳承人學唱疍家民歌;民宿還開設了海上下午茶,在中秋節(jié)舉辦疍家海上燈會等。

      現(xiàn)今,“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已經(jīng)成為講述疍家故事的新方式。在郭玉光看來,只有大力發(fā)展產(chǎn)業(yè),讓更多的漁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yè)走”,才能更好地推動疍家文化的傳承、保護、融合和發(fā)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隨著海南自由貿(mào)易港的加快建設和環(huán)島旅游公路的開通,陵水新村港也成了一顆被串聯(lián)的珍珠,閃著熠熠光輝。越來越多的游客坐上“海上出租船”,穿行于各漁排與碼頭間,品美食、賞文化、住民宿,體驗疍家人詩意又自由的“水上人生”。

      編者按: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兩次“4·13”重要講話,是海南自由貿(mào)易港建設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行動綱領。其中對于海南開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提出殷切囑托。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傳承發(fā)展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黎族苗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遺存,提供優(yōu)質(zhì)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

      傳承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至今日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在建設海南自由貿(mào)易港的當下,它能有力助推海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是凝聚人心、明確方向的強大軟實力,需要持續(xù)挖掘和學習。海南省融媒體中心開設《向海而興 行走海南》融媒體報道專欄,以文、圖、視頻等報道形式,沿著環(huán)島旅游公路,展現(xiàn)海南海洋文化的多樣性,一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面貌。

      監(jiān)制:周元

      策劃:紀燕玲

      執(zhí)行策劃:敖坤 劉仕利

      記者:杜倬荷

      攝像:李昊 劉孫謀 顏樂馳

      編導:雷亞平

      剪輯:雷亞平

      包裝:顏樂馳

      海報設計:梁語崢

    責任編輯:王平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wǎng)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wǎng)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原創(chuàng)報道

    精彩海南 新聞早知道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wǎng)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wǎng)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wǎng)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中文字幕25天天夜夜_久久亚洲人成国产精品_2021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激情综合激情五月俺也去精品 国产V日韩V欧美V精品专

    <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